劉暢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16日03版)
  一家媒體進行“反四風”問題的報道,將“不吃公款吃老闆”歸結為基層幹部“頂風奢靡”的新趨勢。有人評論說,在公款吃喝風險越來越高的情況下,這確實是一塊還算安全的“自留地”。君不見,一位市長出外考察,在內部食堂就餐,就因為“超標”和現場人“拍照為證”進而舉報受到了處分。眼下,連私密性比較好的“內部食堂”都不安全了,遑論外面的高檔賓館和飯店。而私營老闆不是體制內的人,不歸紀委、監察機關管轄,“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”,天經地義,即使各級官員趕到現場捧場,也沒有哪條法律和黨規明令禁止,“跟老闆吃頓飯”能犯什麼錯誤呢?
  事實上,“吃老闆”並不是剛剛出現的新生事物,這一問題由來已久,只不過,由於公款吃喝遭受空前約束,反腐風潮之下,很多官員感覺風聲鶴唳、草木皆兵,眼下,有點安全感的聚會就剩下“老闆請客”了。在他們眼裡,主政一方的官員首要任務依然是“推動經濟發展”。要發展,就要引進項目和資金,就要招商引資,這些,離不開與老闆“拉關係”。所以,不管是人情社會的普遍風氣也好,酒桌上辦事的行為習慣也罷,即使是冠冕堂皇的“工作需要”理由,很多官員也會將“與老闆吃飯”理解為“必須的”。即便是在當下,對黨政機關接待工作要求越來越嚴的情況下,很多地方的接待規定細則里,也對出於“招商引資”目的、出席者多為國內外企業家的公款宴請留有餘地。這些,就是很難杜絕地方官員“與老闆吃飯”的現實之難。
  然而,“與老闆吃飯”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現象,卻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。錶面上,地方官員與老闆推杯換盞、勾肩搭背,令人觀感不好,實際上,卻是更深層面上的“拉拉扯扯”,利益上糾纏不清。老闆有求官員,官員傾力相助,官員生活遇到難題,老闆更是慷慨解囊。權錢交易、官商勾結,極大地毒化了地方政治空氣。不給錢不辦事兒,不找關係辦不成事兒,當權者講義氣能辦事兒,老闆大把送錢會來事兒。官員升遷背後站著“金主”,一定程度上助長“買官賣官”的庸俗政治關係。加上一些主要領導熱衷於搞“小圈子”,就會形成上下級官員和老闆之間交往密切的官商同盟。前段時間,令人目不暇接的山西反腐浪潮,出現“抓獲一個老闆,倒下一批官員”的現象,就是這類“官商同盟”崩潰、敗露的直接表現。
  所以說,“不吃公款吃老闆”並不是“反四風”之下的新風景,但由於可能成為幹部作風治理的“死角”而遭受輿論詬病。有專家呼籲乾脆制定黨規政紀,嚴禁官員與老闆吃飯。這樣的規定是否嚴苛姑且不論,單就執行的可操作性上,也可能面臨著難題。“吃老闆”的問題癥結不在於“吃”,而在於利益勾結,因而,比“禁吃”更重要的是,劃清官商交往的底線,監督可能發生的利益糾葛,讓作風不正派、熱衷小圈子和大搞權錢交易的官員受到法紀清算,樹立起公道正派、風清氣正的地方治理主流價值觀。  (原標題:“不吃公款吃老闆”的病該怎麼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e61qegn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